維生素D 影響到的人體功能相當廣泛,因此缺乏的症狀相當不明確,如果沒有定期追蹤的話,很難察覺。維生素D缺乏除了我們過去熟知對於骨質疏鬆及肌肉疼痛的影響外,對於 #傷口癒合、#糖尿病、#先兆子癇、#發炎、#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偏頭痛,甚至 #憂鬱症、#思覺失調 都有顯著關聯。
根據 2005-2008 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發現,國人缺乏維生素D 的情形非常普遍,只有不到 2% 的成人沒有缺乏維生素D 的問題!其中尤其女性較為嚴重,99% 的成年女性都不符合目前 NAHSIT 維生素D 充足的標準(>33 ng/ml),有 #七成女性缺乏維生素D(<20 ng/ml),男性則為六成。
為什麼台灣人這麼容易缺乏維生素D 呢?除了我們普遍氣候炎熱,常常躲在室內或是嚴密地防曬,另一方面是我們先天活化維生素D 的能力較差,這點從黃種人的基因以及 #甲基化循環基因 的VDR都可以看出來。因此台灣建議維生素D 攝取量為 800 IU,可以維持血液中正常的維生素D 濃度。但如果檢測出來維生素D 已經過低,美國功能醫學則建議可以先從高劑量補起,搭配密集的追蹤,直到調整到足夠的濃度。
美國功能醫學建議,維生素D的濃度維持在50-80 ng/ml,有些研究認為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如果維生素D <50 ng/ml,可能增加心血管的風險。維生素D 濃度過低到醫師評估有風險時,會從10,000 IU 開始補。這個劑量看似很高,但還有其他替代醫學會建議單次補更高劑量。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單方營養素劑量過高,反而會造成其他營養素的失衡,尤其是鈣和骨質的平衡,以及副甲狀腺素的分泌。
從營養師來看維生素D 的補充,還是建議從安全劑量補起,並且長期追蹤,尤其是準備懷孕或是已經懷孕的婦女,更是要加強監測及補充,以確保新生兒的健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