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營養學發展至今已經出現上百種飲食理論,有些理論源自於歐洲,但在台灣市場大力鼓吹的大多是美國或日本的理論。台灣主流營養學理論主要是根據美國營養學,基本教材也都是來自美國,而當初會選擇去德國進修,也只是憑藉著一點對德文的興趣。因此評語也都是基於主流營養學的觀點,來探討德國營養學有什麼不同之處。
當要介紹從來沒有出現在台灣市場的德國營養學時,大家問的第一句一定是:「跟台灣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只能說,基本原則是一樣的,只是除此之外有德國特有的哲學理論背景,以及追求健康的理念,再加上強調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型態。
德國營養學會的飲食建議為:
食材多樣化
一天五蔬果
充足的穀類和馬鈴薯
少油和少高脂食物
每天牛奶和乳製品,一週1-2次魚,肉、香腸和蛋適量
充足的水份
糖和鹽份適度
慢食
保留營養的製備方式
留意體重,保持活動
The German Nutrition Society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Ernährung e. V. )
www.dge.de Art.-No. 122402, 9th edition © 2013
也可以參考官網的英文介紹:https://www.dge.de/index.php?id=322
單純以標題來看的話,似乎是跟台灣的飲食建議差不多,但其中包含德國獨特的哲學思考和理念,因此詳細的標準不太一樣,往後會再詳細介紹。
從德國特有的理論-全價值營養學最重要的定義比較能後看出特色:
「全價值營養,是一個以植物性食品為主(奶素)的飲食方式,優先選擇低加工的食品,將高健康價值且新鮮的食物製備成適宜好消化的菜餚。主要食材為蔬菜、水果、全穀類、馬鈴薯、豆類、牛奶及乳製品,此外可以包含少量的肉、魚和蛋。建議食物總量的一半應選擇豐富的未加熱的新鮮食材。
除了健康適宜性外,也必須基於永續發展的理念,考量糧食系統的環境、經濟和社會適宜性,使用有機農業、在地及當季產品的食品。此外也必須注重展品的環保包裝,使用與發展中國家公平交易的產品。全價值營養應支持全世界高品質的生活-尤其是健康、環境保護、公平經濟關係與社會正義。」
- C. 萊茲曼、K. 克貝爾和 Th. 曼勒:吉森公式更新。獨立健康諮詢協會論壇 20 (5), S. 256, 2003
也就是說,要維持健康,不只是單純攝取足夠豐富的食物,全價值營養強調食材生產的方式,因為糧食制度不但會影響到整個環境生態,也會全面性地影響我們的健康。此外全價值營養學期望營養專業人士,不僅重視個體的營養,也要能夠放眼全世界的糧食供給與全體人類的營養需求。因此不管是一個國家整體的社會正義,亦或是國與國之間的公平經濟關係,都是營養專家也該擁有的概念。
由於自己直接接觸到的是碩士課程,所以對於基礎理論琢磨不多。意外的是很多關於永續發展、在地食材、環保與公平正義這些理念,從在德國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例如食材包裝相對簡單,或是在吉森(Gießen)可以買到隔壁城市馬堡(Marburg)的牛奶,咖啡豆有很多帶有公平交易標章的產品可以選購等等,讓人確實感受到這些不是空洞的口號,是可以確實執行的策略。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