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大學修習四年的營養學,懷抱著自信及對於德國的質疑開始在德國的留學生生活,從觀察同學和室友的過程中,對很多行為從背後取笑到默然自省,希望也能將自己的體悟分享給大家,讓大家一起思考什麼是台灣的生活哲學。
攝取大量生菜
歐美飲食在我們看來蔬菜就幾乎只會做成生菜沙拉,而德國在傳統上以大塊豬肉為主,蔬菜大概也是一些醃製發酵如酸菜跟酸黃瓜,不然就是淋上果醋的甘藍絲。而我們在台灣常開玩笑「我不吃草」而拒絕吃沙拉,有的時候看德國人什麼都吃生的,磨菇也是生的,白蘿蔔也跟我說吃生的,夏天吃沙拉,冬天也可以吃沙拉當晚餐,一開始我還在背後偷笑說這是什麼原始人吃的。
這其中其實隱藏很多德國營養學的中心思想。
一般來說大家提到疲勞,提到營養不良,可能第一個補充的就是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在體內主要是做為各種酵素反應的輔酶。可是如果今天說到酵素不足呢? 我們能透過多吃蛋白質來合成酵素嗎?
我想這真是個羅生門。撇開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造成胃酸不足,消化功能低下,原本蛋白質吃到體內就需要大量酵素才能順利消化,在體內轉換成不同胺基酸,每步都需要大量微量元素跟維生素礦物質。這個時候生鮮蔬果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未煮熟的蔬菜水果含有大量的天然酵素,吃進體內可以幫助消化蛋白質,同時也還有大量人體需要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現在大家鎖最重視的植化素。
也就是說,吃沙拉,意義遠大於我們一般熟知的低熱量、吸附油脂跟可以攝取到大量維生素C,而是在如今喜歡大魚大肉的生活型態,加上生活壓力大造成胃酸不足,我們身體常常無法負荷這樣的消化負擔,而透過吃生菜水果可以直接取得外源性酵素,幫助消化蛋白質,以吸收到足夠的胺基酸,同時獲得鉀、鎂等等重要營養素以進一步幫助體內代謝及合成。
無毒生活
剛離開台灣時,基本上還是抱持著不相信有機產品有什麼益處的態度,來到德國這個有機王國,不但食物有機,連所有保養品都是不做動物測試的有機產品,讓我更衝擊的是德國選用的清潔劑。
一首很流行的歌曲MV(1:26-1:30)中可以看到媽媽在肥皂水中洗完碗後帶著泡泡直接放在檯面上晾。
這可不是暫時放著而已,德國人日常生活都是這樣帶著泡泡晾到乾,每次看到都無法忍受,會偷偷幫室友把碗盤重新沖水。
事實上,德國的洗碗精都是食用等級的,雖然我到現在還是無法接受泡泡這樣大量殘留,不過我認為所有重視健康的人都應該要選用這類產品。
現在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毒素,有水汙染、土壤汙染、空氣汙染等等,而在工作上也會發現很多人都會被檢驗出來體內累積很多來自塑膠容器、化妝品和清潔劑的環境荷爾蒙,對於人體的內分泌跟荷爾蒙有非常大的傷害,很多人認為這些毒素是無可避免的,但對於德國人來說,選用不含這些化學藥劑的產品是天經地義的,不管是德國或是歐盟法規,或是市場供需效應,久而久之日常買到的幾乎都是理所當然使用天然萃取物的無毒產品。
可以試想看看:用飲用水等級的自來水和食用等級的無毒洗碗精洗碗,不用害怕殘留,所以不用大量的水重複清洗,也不用洗完再用燒開水再沖一次碗盤。整個過程既省水,排出的洗碗精又不會汙染環境,省時間,而且不用害怕任何的汙染。
在德國生活時室友也都會分享一些使用天然物質的方法,例如用小蘇打粉清洗被染色的衣物,用煮濃縮咖啡剩下的咖啡粉去角質,不但不怕殘留,還遠比昂貴的化學藥劑效果好。現在回到台灣也有很多無毒的產品可以選擇,從洗碗精到環境清潔劑,希望產品能被重視,進而占領整個市場。
麵包為主的飲食
在我當年剛從台灣去德國上語言班的時候,曾經在課堂上說到米飯比麵包健康這樣的話,讓老師提出嚴正的抗議。在營養師看來,台灣的麵包都是精緻白麵粉加上各種油脂做成,既沒有飽足感又沒有營養,天然無添加的白米飯當然比較健康。但是對德國人來說他們的麵包是既美味又健康,德國營養學會也是建議三餐以麵包為主。
我個人其實從小就很討厭吃麵包,勉強可以接受法國或是義大利式的麵包,但念醫學系的室友一直說德國麵包很健康,就買了她推薦的春季新品-葵花籽黑麥麵包,結果吃到我口腔黏膜都被刮傷了,黑麥又帶點酸味,沒有添加很多油跟糖的麵包又不會蓬鬆,結實的口感讓我很崩潰。在德國三年半,偶爾會買軟法或是可頌,德國黑麥麵包就只買了這麼一次。
回到營養學的觀點,德國麵包向來是國家政策重點之一,由營養專家精心設計推廣的,相當重視麵粉的品質。德國麵包跟其他國家不同,用於麵包的穀類品種相當多,常見的有普通小麥、埃及原生種卡姆小麥,以及北德生產的斯佩爾特小麥和南德的黑麥,使用精緻過或全穀狀態,細磨或粗磨加工,添加南瓜子或向日葵子,造就德國成為全世界麵包種類最多的國家。
不同於其他國家幾乎都以小麥製成的白麵包為主,德國最常吃的麵包是將黑麥和小麥混在一起製作的麵糰烘焙而成,加上各種全穀雜糧豆類,或是堅果種子,或是果乾,一次提供充足的纖維質、維生素與礦物質,並且從中獲得完整的植物性蛋白質。德國不同地區各自有不同的麵包,各種麵包也帶有不同的意義及文化,有些跟宗教有關,有些可以作為婚禮祝福。麵包對德國人的意義深厚,在德文中可作為糧食或餐食的同義字,可廣泛代表所有的食物。
我自己很討厭吃麵包,但我自己愛吃麵包的家人和身邊很多朋友都一致認為德國麵包很多種選擇,雖然口感較為扎實,但越嚼越香。對我來說只有德國南部兩個邦的麵包會做到外酥內軟,相較於其他國家的麵包當然還是扎實,但是如果按照自己的喜好夾上一些蔬菜如小黃瓜,再加上燻鮭魚、醃漬魚或烘蛋等等,也算是營養又美味的一餐。
德國麵包對於愛吃麵包的人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從營養學的角度可以歸納下列幾點優勢:
綜合了小麥跟黑麥,降低了小麥可能造成上癮或是腸滲漏的風險
常用全穀類麵粉,加上堅果乾果,大大增加纖維量,改善一般澱粉為人所詬病的低升糖值的問題
不像台灣普通鬆軟的甜麵包高油高糖,扎實的德國麵包幾乎不含油或糖;去除掉這些無營養的熱量來源,相較之下德國麵包的營養密度高上許多
全穀麵粉加上一些堅果或是豆類的添加,大幅增加蛋白質的含量;搭配乳製品如優格
麵包添加堅果可以補充平常生活繁忙容易忽略的重要營養素,堅果是維生素E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
星期五是吃魚日 Freitag ist Fischtag.
在德國唸書的學生都會很熟悉學生餐廳(Mensa),每天都會有不同的餐單,根據學生餐廳的規模決定提供幾個類別,分別有幾種選擇,其中星期五的葷食主菜一定是魚排。根據柏林晨報,這個傳統是來自於基督教為了紀念耶穌受難日,每個星期五都要禁食,對基督徒來說禁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吃肉,而根據古老的規則而言魚肉不算是肉,而因此星期五普遍吃魚。
在德國除了北邊靠海的幾個邦以外,德國人幾乎不吃魚,新鮮的魚價位高,且也要在比較大的超市才買得到,窮學生想吃魚可能要以冷凍海產為主,學生餐廳的魚排又往往肉質過老,調味太重,對於台灣學生來說實在是非常痛苦。
德國傳統菜餚多以大塊豬肉為主,到現在健康意識抬頭,飲食習慣逐漸轉為近似地中海料理的形式:橄欖油或亞麻籽油淋在大量多樣化的生菜上,加上幾小塊雞胸肉或是豆類,配德國麵包或是中東麵包。以我身邊營養學系和醫學系學生為例,幾乎只有在特殊聚會才會吃比較多肉,平常飲食幾乎全素。而基於健康理念,為了從魚獲得重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其他營養成分,德國人也努力嘗試吃魚,但也顧及到海洋生態,所以維持在一週吃1-3次魚或其他海鮮,而且要選擇有MSC永續生產標章的漁獲。
因此,星期五吃魚日,對德國人來說不只是宗教傳統上的意義,也是一種提醒自己要適時適量攝取魚肉及其他海鮮的生活守則。
有機食品當道
如同上述所說,過去在唸大學時其實並不支持有機食品,認為其中營養素並沒有那麼大的差異,對人體健康沒有明顯差異;農藥也有些被污名化,畢竟在正確時間灑藥跟採收是不太會有殘留,人體也可以自行解毒代謝,而且號稱有機的食品是否真的有辦法避開土壤跟水源的汙染,加上價錢昂貴;站在營養師的立場,針對一般民眾的營養重點應在均衡飲食且多樣化,以分散可能吃到各種農藥或化學肥料的風險,尤其真的有營養缺乏的人通常有經濟上的限制,強調有機食品可能反而造成預算考量下的飲食限制。但到了一個有機食品普及的國家,會巔覆過往的認知。
過去被問及對有機食品的想法時,我通常回應我並不追求這麼極端的健康,直到到德國後了解有機農業為的不只是個體的健康,而是整個生態環境。
支持有機農業及永續發展為的不只是單純個體的健康,更是整個生態環境的健康。近年來台灣也不斷有大型研究指出農藥的使用造成蜜蜂大量滅絕。Ted報導指出,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大部分的農作物都需要蜜蜂做為媒介,而人類過度使用農藥的結果是加重世界糧食危機的問題。
延伸閱讀:全球首次證實 1ppb農藥 讓蜜蜂幼蟲腦崩壞
過去大家篤信適當的使用農藥跟化肥可以增加農作物產量,提供高品質的食物,但現在也有很多專家跳出來指出其實化肥無助於增加產量,而且過量使用反而造成土壤養分枯竭而影響農作物生長;而為什麼大家這麼相信農藥跟化肥的使用呢?因為農藥化肥公司深入各大校園,讓教授在大學時期就教導相關學生應使用這些產品,所以農業專家被教育要依賴農藥跟化肥,造成農家一方面要付出大量資金給農藥化肥公司,另一方面並沒有實質上獲得較高的產量,所以農家也是無辜的受害者之ㄧ。
而有機農業被形容成成本相當高,產量低,無助於世界糧食供應危機,在台灣更被看待是有錢人的興趣。事實上,巴西全國的農業都是有機農業,但並非巴西的生活費用高,而是因為巴西農家沒有錢買農藥跟化肥。德國也是有機農業相當普及的國家,市場上也有相當大的有機品牌,供應食物種類範圍非常廣,而且非常平價,已經完全打破我們以往對於有機產品昂貴的印象。
這幾年台灣的有機農業及生態牧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現在要購買有機等級且多樣化品種及高營養價值的傳統作物已經變得相當容易。當然未必所有食物都需要選擇有機或是生態牧場等級,建議可以從高食安風險的產品下手,例如牛奶、雞蛋、豆腐及黃豆製品,或是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檢出高農藥殘留的蔬果:「豆菜類」-敏豆、甜豆、豌豆、四季豆,「果菜類」-蕃茄、小黃瓜、茄子、絲瓜,「小葉菜類」-油菜、小白菜、芹菜、青江菜。當然懂得如何清洗各種食物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使用食用等級的蔬果清潔劑也是相當方便的作法。
全文來源:泛科學網站
在德國短短幾年,默默觀察當地人的生活行為,一方面思考,一方面查證,從理解到接受,現在已經無法不遵循這樣的生活模式跟理念。希望文中一些描述能釐清一些德國的生活哲學,也提供大家思考自己想選擇怎樣的道路。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